中新社北京1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科學家2日下午在北京對媒體表示,北京這種大城市,機動車排放是大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該專項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即使一般認為機動車貢獻PM2.5的20—30%也可能存在低估現象,進一步的定量研究正在進行中。
  幾天前,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張仁健研究員發表研究論文稱,交通排放(主要是機動車排放)對PM2.5的貢獻不足4%,引發社會廣泛關註和熱議。“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一致認為,這一數字被嚴重低估。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大氣污染控制中心主任、“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首席科學家賀泓研究員指出,大氣細粒子PM2.5可分為一次源(直接排放)和二次源(二次生成)。一次源是指污染源直接向大氣中排放顆粒物;二次源則是指污染源排放的氣態污染物在大氣中經過複雜的物理化學反應產生為顆粒物。
  中外研究數據表明,與一次源相比,二次源經常在PM2.5中占有更大的比重,超過50%,並且在灰霾發生時比例更高。目前,由於對PM2.5二次源形成機理和來源解析仍是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因此,對於機動車排放對灰霾形成的貢獻存在較大的低估現象,“控制好燃煤和機動車的污染才有望解決華北地區的灰霾問題”。
  同為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科學家王躍思認為,機動車排放對灰霾形成貢獻存在較大的低估現象,主要有PM2.5的時空分佈多變性、季節變化、採用的解析方法、研究者的主觀因素等多方面原因,今後對大氣中PM2.5來源進行動態解析非常重要。
  他說,關於北京市PM2.5來源解析結果,機動車排放貢獻一般認為在10%—50%之間,多數認為在20—30%之間。而機動車對PM2.5貢獻不足4%的論文,其研究結果未包含機動車排放的氣體污染物形成二次顆粒物對PM2.5的貢獻。
  中科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先導專項2012年9月啟動,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為研究區域,致力於為控制灰霾污染提供科學可行的技術和政策解決方案。其“大氣灰霾溯源”項目組已設立40個氣溶膠化學觀測站點,其中在北京及周邊設有8個站,旨在實現對北京地區PM2.5霾污染進行動態源解析,為國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科學準確的灰霾治理依據。(完)  (原標題:中科院專項組:北京機動車排放貢獻PM2.5或逾兩三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l94zlcc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